绘画是我国艺术殿堂中影响广泛、备受人们青睐的一门艺术。历代绘画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藉生花的妙笔,画下了无数技艺精湛、影响深远的名画。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名画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
心灵,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中国名画作为我国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第一,名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第二,名画详细、形象地记录了我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记录历史是绘画最初的社会功能之一,而中国画中“卷”的形式最适合于纪录历史。展开一卷卷名画,一部活
生生的中国历史便在画幅中演进。第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这种独特的形式使中国名画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名画上的题词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读到画家的思想情感、历代收藏家的点评、名画流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中国名画,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此外,从名画折射出来的大师的智慧和情感对我们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将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欣赏、了解中国绘画的创作成就,编者精选出100幅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影响最广、代表性最强的中国名画,辑成本书。
本书设置了“入选理由”、“画家小传”、“名画欣赏”、“名画档案”、“绘画知识”、“画外音”等六个栏目:“入选理由”高度概括了名画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画家小传”简要叙述了绘画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名画欣赏”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引领读者欣赏、了解中国名画;“名画档案”收集了名画的一些基本资料;“绘画知识”介绍了专业绘画知识;“画外音”内容丰富,有画家逸事、背景知识等。编者将文字、图片、编写体例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使用之前,人们往往将字画刻在或绘在木板、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这类作品后来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别称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及“帛画”等。
在历史上,“玉”“帛”曾并称,且有象征权力与富有之意,帛画以白色丝织物为载体。出土于战国晚期楚墓的帛画,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至今发现的有四件,除这幅1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外,还有《御龙帛画》、缯书四周的画像和另外一幅画面已无法看清的画像。
《人物龙凤帛画》画面的下部偏右绘一侧身站立的妇女,头后挽一插有冠饰的发髻,细腰,身着绣有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尾曳地,并向两边张开,状如花瓣,细腰上系着很宽的腰带。这种造型样式与青铜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但因这是绢上线描,更见流畅之韵,人物唇口与衣袖上施点朱色,使画面
增加生机。妇女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
妇女的前方绘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它引颈抬头,尾上的两根翎毛清晰可见,凤的双足一前一后,一曲一伸,有力的脚爪呈现出腾踏迈进的姿态。妇女的前上方,与凤相对的,是一条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
龙(一说为夔),龙头生有双角,身上有一道道环形纹饰,双足张举。龙和凤的动态与妇女的静态形成
了对比,全图将人物置中而周围留有大量的空间,动态物体却置于边缘而没有多少空间,在空间感觉上造成了一种对比中的和谐,使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画中勾勒用笔流畅,线条曲直配合得当,用色
十分讲究,显得协调并富有装饰意味,很显然,作者是经过精心设计处理过的。
这是一幅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画,画中的妇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据史料记载,当时楚国有一种习俗观念,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所以也有人认为,画中妇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龙凤引导她升入天国,以
求得再生。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在这幅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画中的龙和凤均用线条描绘,造型简洁明快。画中妇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动势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征,如游丝的细线似乎带有一种节奏感。不过,细看也能看出早期绘画的稚拙,如在这幅画中人物面部刻画就比较粗略。
1973年,在长沙楚墓又出土了一幅与《龙凤人物帛画》一样都具有祈祷意义的作品——《驭龙图》,而且这幅画与《龙凤人物帛画》的时代也大体相同,我们可以从这两幅图中了解战国中期我国绘画中的不同风貌及不同手法。
《驭龙图》此画于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战国楚墓出土,是关于墓主人御龙升天的铭旌。图中人物头系峨冠,身着长袍,腰悬长剑,正手曳威龙升天而去。其衣袍迎风飘扬,神采奕然,气宇轩昂,而头顶的华盖更衬出其身份的显赫。龙尾立一仙鹤,龙身下一尾鲤鱼正悠然游动。本图人物刻画逼真,运笔灵活畅然,兼以淡彩渲染,更显人物神采奕奕。其广袖长袍、冠带以及华盖上绦带随风飘舞,更给画面增添了十足的动感,御龙飞升之意跃然纸上。
画外音
龙凤崇拜:
又称龙凤呈祥,在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四周祥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铭旌:
春秋战国时,人们把画有死者肖像的画挂在灵堂受人拜祭,出殡时由执事人用竹竿挑起走在灵柩前,死者灵柩入土后,将帛画覆盖在棺盖上。
东京梦华录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敎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繍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皷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人桑楡.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蝗唬畠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巻得覩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録.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郷党宿徳.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録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歳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録巻之一
东都外城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戸.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薫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薫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乃大辽人使驿路.〕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诸门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门曰利泽.郑门本顺天门.固子门本金耀门.〕新城毎百歩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楡柳成阴.毎二百歩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毎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166阅读网